在中医学里,肩痛、臂痛、腰痛统称为痹症,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,导致经络痹阻,气血运行不畅所致。
正如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言:“凡是疼痛,皆瘀血凝滞之故也。”痹症的发生,往往与瘀血阻滞、经络不通密切相关。此外,肝虚血弱、脾虚湿困、肾虚骨弱等内在因素,也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。
痹证有瘀血有什么症状?
在动物模型中,ASC30注射剂的半衰期长达25天,这为在人体中每月注射一次提供了支持。在NHPs中,与每周注射1次、共计6次的一种抗体多肽偶联药物相比,单次ASC30皮下注射可在一个月内持续有效地减轻体重。与每周注射一次的多肽GLP-1药物和每月注射一次的抗体多肽偶联候选药物相比,每月皮下注射一次的ASC30具有潜在的强大竞争优势(注射频率更低和╱或成本更低)。
关键在于观察以下几个核心症状:
1.疼痛感知:清代医学大家唐容川曾言:“疼痛之生,皆因瘀血凝滞。”痹证中,瘀血阻滞经络所引发的疼痛尤为显著。
此疼痛具有3大特征:一是疼痛位置固定,多为刺痛感,触痛明显,有时伴有红肿;二是疼痛持久难愈,或频繁复发;三是过度劳累或缺乏活动均可使疼痛加剧,而适度按摩或活动则能缓解疼痛。
2.肿胀现象:肿胀多因瘀血阻碍,导致津液分布不均,或痰湿与瘀血交织而成。《圣济总录》中指出,外伤导致经络受损,血液循环受阻,瘀血积聚不散,进而引发肿胀与疼痛。
3.局部硬化与瘀斑:湿气聚集成痰,痰与瘀血相互凝结,形成硬结。少量血液渗出经络,可在皮肤表面形成瘀点或瘀斑,表现为皮肤、黏膜上的瘀点、瘀斑,以及皮肤关节处的色素沉着。
4.色泽变化:血液循环不畅,气血无法充分滋养肌肤,导致皮肤干燥、失去光泽,甚至出现肌肤如鱼鳞般粗糙的现象。瘀血长期阻滞经络,溢出脉外,使得面色晦暗、口唇呈现紫暗色。
5.舌部表现:瘀血长期存在,溢出经络,可导致舌体呈现紫暗色,并出现瘀点、瘀斑,舌下静脉青筋显露。
6.脉象特征:《类证制裁•痹证论治》中提到:“脉象涩紧,乃痹痛之征。”瘀血阻塞经脉,脉象表现为涩、结代或脉象不显,常见细脉、滑脉、弦脉和涩脉。
身痛逐瘀汤有什么功效?
身痛逐瘀汤,这是乃王清任为应对痹症中瘀血滞留所创的一剂妙方,其效用涵盖活血散瘀、疏通经络、祛除风湿及缓解周身疼痛。
该方剂的构成精细,包括秦艽3克、川芎6克、桃仁9克、红花9克、甘草6克、羌活3克、没药6克、当归9克、炒灵脂6克、香附3克、牛膝9克及去土地龙6克,需以水煎服之。
在此方剂中,桃仁、红花、当归与川芎协同作用,旨在活血化瘀;没药、灵脂与香附则合力行气止痛,特别针对气滞血瘀,尤其是血瘀之症,有显著的缓解效果。秦艽与羌活携手,共同祛风除湿;牛膝与地龙则专注于疏通经络,促进关节灵活。甘草则作为和事佬,调和诸药,使药效更为和谐。
此方剂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不仅祛风除湿、活血祛瘀,还行气止痛、通利关节,真可谓面面俱到。特别是方剂中的秦艽与地龙,秦艽作为开篇之药,祛风除湿,其性味辛苦平,润而不腻,无论寒湿还是湿热所致的肢体疼痛或麻木,无论病程新旧,均可适用,是风湿关节痛等痹症的良药,广泛应用于多种痹证方剂中。
而地龙作为收尾之将,长于土中,性寒而能清热,以其独特的蠕动之性,擅长通行经络,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经络阻滞、血脉不畅及肢节不利均有良效。它还能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灶,共同击退病痛,并将病邪如落花流水般从体内排出。
因此,身痛逐瘀汤融合了活血化瘀与祛风除湿两大手段,既治标又治本,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。无论是气滞血瘀所致的腰间盘突出、腰椎增生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坐骨神经痛、强直性脊柱炎,还是风湿、类风湿,甚至带状疱疹等病症,均可采用此方进行治疗。
需在中医指导下服用168股票配资平台。